学术研究

首页> 学术研究> 正文

科研动态

【新文科建设百字谈(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来源:经管学院    时间:2020-03-30    作者:经管学院    编辑:经管学院    点击:


黄涛: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我国文科教育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使得传统文科在某些领域未能实现超越和创新。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科,传统文科教育完成了其担负的历史使命;新文科的提出,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要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层次社会文化问题必须多学科协同。于是,在多学科交叉边缘上出现了新兴的文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新文科的提出,正是寄希望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将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

李平:之所以提出新文科建设,可能一部分因为学生培养过程与社会实际脱节,缺乏对技术变革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另外,从理科和经济发展来说,缺乏人文素养,会致使理工科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要让文科学生中的经管学生在培养中获得一些关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技术训练。新文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文科训练中。除此之外,还要鼓励人文和社会科学内部的大融合,唯有如此才是高质量的新文科专业建设思路。

田野:我认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我们以往更看重国际贸易,贸易过于狭窄而且出口贸易其实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很低,专科生足矣,薪酬也较低,实际上可能今后往国际商务方向转型会更好一点。其次以往更偏向出口,今后海外投资方向和进口方向重要性可能增加。另外对于本科生层面而言,“国际”这两个字可能是今后的改进方向。

廖良美: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价值取向,必须找到找准与新时代文科发展不相适应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走融通之路。这个融通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首先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融通,其次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通,再次是更深和更广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通。

曹娟: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除了要把握好当下,解决好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还要体现出基础学科“致力长远”的特征。人毕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心理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是永远都需要的,这是解决人类自身存在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学科体系。在布局新文科建设时,不能再“唯论文论”,要多一些“无用之用”的理念,一定要为未来的人文学科打下基础培植土壤。还有,一些以工科见长的大学,学科排名可能会一下很高,但未必底蕴深厚,赢在当下未必能基业长青,还是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做出新文科建设生态布局,为将来的学科建设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种下宝贵种子。

刘应元: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全新研究场景,全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使整个文科的研究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过去许多不能开展的人文社会问题都有了新的研究手段。

在技术发展面前,新文科也遇到了挑战。首先是技术和专业鸿沟,文科学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他们无法有效地利用技术工具来解决本领域的研究问题,而计算系统的建设人员、平台工具开发人员往往又缺乏相关领域知识,无法有效捕捉文科学者的真实需求,从而无法发挥技术对研究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一部分传统文科研究者,这个过程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技术主导一切”,让技术取代研究人员做出判断,而丢失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意义及其批判性思考;二是文科学者对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偏见,容易引起文科学者的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技术的使用产生怀疑,甚至是抗拒。

新文科并不是“新技术+文科”或“文科+新技术”,也不能将新文科视为新工具和方法的简单应用,而要真正拥抱和融入新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回应和阐释科技与人文社会科研之间的逻辑关联。

何艳: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新文科至少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制于目前专业过细的培养体制,现在高校普遍缺少新文科的师资,这就需要重视文科实验班、创新班师资的配备。既要选择熟悉相邻专业、尊重相邻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理念引导,也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协作。

刘宇: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依据市场及行业需求、课程的内容和地位,采用模块化设计,每门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不同的模块响应要完成以下功能:模块之一具有工具性,注重德智体美的协调培养;模块之二具有系统性,注重宽知识域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模块之三具有方法性,注重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块之四具有开放性,注重素质和个性化培养。四个模块紧密结合、有效衔接。

丁玉梅: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学习一些文科专业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而社会计算、金融科技、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哲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文科专业、方向的兴起,却更加突出了新文科的特征: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革新了传统文科的研究场景和研究方式。

熊芙蓉:新文科建设,就是要回答现实问题的,切不可端着,而是要俯下身去。信息快速更新,社交媒体崛起,商业模式瞬变,生活方式多元,人文研究学者不能再固守书房三分地,要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课堂,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工具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同新工科被行业与社会催逼着不同,新文科建设工作者要自我加压,不仅与时代并跑,还要在时代前沿领跑。

游怡:新文科建设,一要突出跨界融合。人类知识与技术的产出进入了新时代,交叉、融合、渗透、创新成为新的方式与特征。这种融合当然不应是“为融合而融合”,而应是着眼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致力于创新和突破。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社会需求与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倒逼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与通识教育创新,努力探索跨界复合型的新文科发展道路。

新文科建设,二要强化实践导向。文科新专业建设重在强调实效。应克服传统文科偏软、偏散的弊病,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育同新的科技变革、社会实践的深入结合,突出与未来世界的无缝对接,强化文科的实践导向。

于泳波: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为背景,以新思维、科技、创新为手段推动文科专业升级。新文科专业建设必须在院系教学体系及其改革中充分体现,必须贴合文科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需要稳步推进、展现本校特色。新文科专业建设要通过全面调查,调整培养计划、调整课程体系;突破原有的课程属地,让每门课都有最合适的人参与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解决新文科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

胡渊:拓宽本科专业口径,加强学生就业、继续深造的能力。借鉴国外本科教育经验,在本科专业可以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比如在经管学院设置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有利于学生的考研、出国留学等。

白孝忠: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近年来实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组成部门。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社交媒体日新月异,商业模式变化多端的今天,作为新文科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学、管理学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工具来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新的研究领域是我们人文社科教育者和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新文科专业建设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新科技革命与专业融合化发展问题。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技术上的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这不仅仅是信息学科的问题,而且与文科联系很紧,对文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新科技发展,对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影响,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物流等等。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业态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滞后已凸显。新文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需紧密结合这些新技术已刻不容缓,但如何融合、融合多少也是我们需考虑的问题。

第二,新文科建设要彰显学校自主权。新文科建设首先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教学资源和地方特色,建设特色新文科,并能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更新”。

肖子拾:与工科相结合的新文科

纯文科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受限,新文科专业应该与工科相结合。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进行了尝试;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需要工科知识支持的文科;从社会发展的态势看,“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科知识。

吕浩:新文科建设意味着专业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和现实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湖北工业大学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于本地市场,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源来进行特色建设。同时要利用工科学校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新文科建设百字谈(四):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下一篇:【新文科建设百字谈(二):行政管理专业】